跳到主要內容區

修業建議

建議與書單

以下為臺研教校友提供建議:

下述建議僅是個人心得,學習之路沒有標準路徑及答案,同學仍需保有自己的思辨與決斷。

人類組陳雅媜校友建議:

※ 給學弟妹們修課的建議:

台研教的課程和一般研究所ㄧ樣,都有必修和選修課程。不同處在於我們除了同時有台灣文學和台灣人類學的必修課程之外,ㄧ般生和在職生的課程都可以選擇,如此一來增加了選課的彈性、也幫助同學們在時間的調配上更多靈活運用的空間。

 

雖然我們都身為老師,但是每個人的興趣、時間、專業和長項都不盡相同!如果有機會,多多和其他同學與前輩們交流,絕對比自己單打獨鬥得到的幫助更多。時間允許的話,也多多參與專班或人類所辦的各類演講與活動!畢竟這也是認識老師、同學的機會,也是找到論文寫作方法、靈感與方向的好時機。

 

在一個選課有多重選項的台研教,提早確定論文的方向甚至主題,絕對有助於在規劃的時間內完成論文。面臨課程內容多如豐富百匯的台研教,也許選擇和論文相關的課程,可以節省摸索的階段,及早確定論文開展的方向。

 

如果你的英文還可以,學校也允許週間進修,我會建議你嘗試一般生的課程。除了上班時間還能享受當學生的小確幸,一般生的課程相對來說比較硬,自然會逼著你完成更多導讀或期末報告,而這些導讀和期末報告可能成為澆灌論文的養分。當然也更有機會因此認識更多跨學科、跨校的同學與教授們,對於多元學習與思考大大有幫助。

 

如果你和我一樣,還沒進台研教之前,對於人類學完全是個麻瓜,卻又對人類學感覺既好奇又著迷,除了必修的文化人類學之外,我會建議你先修人類學方法論。畢竟我們要從台研教人類學組走出去,除了理解什麼是人類學,我們還必須學會如何作田野、如何整理訪談資料、如何問問題、如何寫「人類學」。

 

最後我必須說,我在淸大台研教這些年是幸福且順利的!每個同學帶著肩上其他重擔來到這裏,正如班主任鈺婷老師所說的,我們是辛苦的圓夢人。我的經驗是,只要旁人看到我的努力,即使我的作品不那麼完美,所有人都不忍苛責。不管是上課的老師們、指導教授、田野地的報導人、我的學生及家人......當他們知道我對於學習的熱情和誠意,都會用各式各樣的鼔勵與支持來成全我拿到學位。

 

所以不必害怕挑戰!我知道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,但還是不免想以過來人經驗給學弟妹們一個真誠的鼓勵:你一定可以的!

台文組黃炳彰校友建議:

※ 關於修課:

一、選課時可以考量交通、教學端與家庭角色等時間上的可行性,一般是先修習必修,再修習選修。必修課程多半開設在假日,選修課程多半在平日夜間,如獲教學端學校公假進修許可,亦可修習平日一般生課程,同學組成不同,具有更多元挑戰。

 

二、修課前宜依據個人可行條件設定預計畢業的年限。如定三年,可以一學期修二門課計六學分,二年修完學分,第三年便可開始撰寫論文。
三、如定三年以內畢業,則需妥善安排修課及撰寫論文時間,但不建議一學期修三門課以上,在碩士班階段保留一定時間的思考、閱讀是重要的,一學期修習三門課不易保有學習品質。
四、如預定超出三年畢業,則修課可以有較寬鬆的密度,進而選修更多元的課程。然而,時間拉長,則宜放入撰寫論文、畢業時程的紀律。
五、小秘訣:同學在入學前及撰寫報考研究計畫時皆有一關注議題、項目,這個議題、項目很有可能是潛在的碩論主題,如能在選課時搭配選修與此議題相關的課程,便能提高撰寫論文的效率。

 

※ 關於尋找指導教授:

一、指導教授得是自己主動去尋找、簽定的。

 

二、按規定在一升二的暑假之後就可以簽定指導教授,但與教授的互動則從入學時便開始了。
三、尋找、簽定指導教授前較合宜的做法是:修習過老師的課、閱讀過老師的專書與期刊論文等。每位教授都有各自專長的領域,最好能透過這樣的先行探索,確認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老師相近。
四、向老師提出指導教授簽訂要求時,誠意及禮貌固不待言,理想上應該要能提出關於研究方向的己見或綱要,如果已經有具體的一點研究成果或作品更好,即便是尚未成章的草稿亦無妨。

 

※ 關於簽定指導教授後:

一、簽定指導教授後,便可以與指導教授討論定題、章節架構、論文撰寫時程。

 

二、開始著手撰寫論文後,主題、緒論與章節架構的再三調整、確認都是正常的,重點是需與指導教授保持密切聯繫,切勿閉門造車。
三、撰寫論文需要田野、資料查找、閱讀與書寫的時間,每個人或依個人狀況需要調整的作息不一,但保有書寫進度計畫並維持紀律是重要的。
四、小秘訣:每日書寫一篇千字文,內容、體裁不拘,即便僅僅只是雜亂的想法記錄而非碩論內容,也對論文撰寫大有助益。
 

 

書單推薦圖片

專班推薦自學書單(入門基礎書):

  • 葉石濤《台灣文學史綱》(註解版)(春暉,2010)
  • 陳芳明《台灣新文學史》上下(聯經,2011)
  • 巴蘇亞博伊哲努(浦忠成)著,《原住民族文學史綱》(臺北市:里仁,2009)

台文理論及專書:

  • 邱貴芬,《後殖民及其外》(麥田,2003)
  • 范銘如,《文學地理: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》(麥田,2008)
  • 黃美娥主編,《世界中的台灣文學》(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20)

人類學教科書:

  • 黃應貴《反景入深林:人類學的觀照、理論與實踐》(二版)(三民,2021)
  • 科塔克著,徐雨村譯《文化人類學:文化多樣性的探索》(麥格羅希爾,2007)

田野調查:

  • 奈吉爾.巴利著,何穎怡譯《天真的人類學家:小泥屋筆記》(商周,2001)
  • 露思.貝哈著,黃珮玲、黃恩霖譯《傷心人類學:易受傷的觀察者》(國家教育研究院,2010)
  • 余舜德、張珣、劉斐玟《人類學者的我們、你們、他們》(中研院民族所,2018)

民族誌與傳記:

  • 溫絲黛.馬汀著,許恬寧譯《我是一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》(時報,2016)
  • 俐塔.雅斯圖堤著,郭佩宜譯《依海之人:馬達加斯加的母系社會》(書林,2000)
  • 艾莉絲.高夫曼著,黃郁芬、劉淑如、陳為真譯《石器時代的性與野心》(麥田,2019)

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:

  • 余光中《斯加南部海岸的女性》(五南,2001)